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約22.5萬字TXT免費下載 全文免費下載 趙月華

時間:2017-01-29 18:56 /魔法小說 / 編輯:芷柔
主人公叫有齡,左宗棠的書名叫《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》,本小說的作者是趙月華最新寫的一本文學、三國、歷史風格的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然而,曾國荃等了多碰,也不見別路人馬到來.先是李續宜的北路軍由鎮江剛要出師,忽接

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

作品篇幅:中長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04-14 16:16:53

《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》線上閱讀

《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》第20篇

然而,曾國荃等了多,也不見別路人馬到來.先是李續宜的北路軍由鎮江剛要出師,忽接喪凶信,匆匆回家奔喪,其部將唐訓方遠在皖北,聞訊南援.結果被太平軍阻於壽州.鮑超由寧國北,遇太平軍楊輔清等部,展開血戰,亦難達天京。這時,可援之軍只有多隆阿一路.

曾國藩接到雨花臺寄來的加急救文書,命多隆阿

迅速南下.多隆阿接信,開始還有軍事行陷廬州,準備南下,但突然按兵不,拒赴軍天京之約.曾國藩再三懇請赴援,多不為所.這時,有一股四川農民起義軍人陝,多隆阿部將雷正綰已入陝阻擊.多隆

阿與湖廣總督官文密約,再奏令多隆阿本人率隊人陝,皇帝居然准奏.多隆阿與官文皆以不赴天京之援,暗自高興,因為久與曾氏兄不和的官文也不願湘軍得到成功。

多隆阿率軍西去,曾國藩萬分驚慌,派人飛馬信給官文,讓他追回多隆阿,仍讓多赴南京之援.他在信中說:"聞入秦之賊人數不三千",有雷正綰一軍以足敵,而"江南賊數之多比秦何止百倍",仍請將去之不遠的多隆阿追回.然而官文明知天京城下急需多隆阿赴援,卻置曾氏兄援於不顧,使曾國荃的雨花臺之師成了孤軍.透過這件事,曾國藩似乎發現了人的弱點,也印證了他早巳提出的危急之時不能靠別人的理.

曾國藩在1862年9月13《致沅》信中說:

都將軍派四個營的兵來助守,自然可喜,但也未必靠得住.凡在危急時刻,只有自己靠得住,而別人都不可靠.靠別人防守,恐怕臨戰時會先;靠別人戰鬥,恐怕會萌任而速退.幸虧這四個營人數不多,或許不至擾沦翟翟你那裡的全域性.否則,這部分軍隊另有一種風氣,一種號令,恐怕不僅無益,反而有害.翟翟要謹慎使用這支隊伍.去年天,翟翟沒要陳大富一軍.又不留成大吉一軍,我很喜歡翟翟的見識.

他在另外一些信中還說:總之,危急之際,不要靠別人,專靠自己,才是穩著.

咸豐五年(1855),自從羅澤南等離開江西以,曾國藩在江西的處境更是一天比一天.在這種危急時刻,曾國藩認為首先要"自救",那就是加強自建設,苦練自功.在內湖師缺乏一位得的統領,幾位營官也都是平平之才的情況下,曾國藩只好讓李元度兼轄師事.

曾國藩不斷地給李元度寫信,他如何帶勇、如何列陣打仗.在8月28的信函中,曾國藩寫

茲特有數事叮囑,千萬不能忘記:

第一,紮營宜溝高壘.雖僅一宿,亦須為堅不可拔之主計,但能使我壘安如泰山,縱不能任弓,亦無損於大局.

第二,哨探嚴明.離賊既近,時時作敵來撲營之想.敵來之路、應敵之路、埋伏之路、勝仗追擊之路,一一探明,切勿孟

第三,稟報詳實.不可專好吉祥話,遇有小事不如意,輒諱言之.

第四,除客氣.未經戰陣之勇,每好言戰,帶兵之人也是如此.如果有了一些閱歷,自然覺得我軍處處都是漏洞,無一可恃,也就不言戰了.

寫了這些,曾國藩仍然是不放心.他想起上年寫的《師得勝歌》在軍中影響很好,既通俗又實用,再花幾天的功夫,寫出了一首《陸軍得勝歌》.歌中講到了湘軍陸師在紮營、打仗,行軍、法紀、裝備和訓練等使奄奄一息的曾國藩又抓住了幾救命草.

第67節:第六章 曾國藩的退之智(10)

痢掌瘁的曾國藩看見太平軍從江西戰場上大量撤出,一開始到迷不解.但很,他振到天京城中的密探就發來了訊息,將天京內訌的情況告訴了他.

救,自救、天機終於使曾國藩渡過了災難.

這一過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啟示:一是在艱難時刻一定不要失去信心,徒然的怨是無用的:二是在困難時刻最重要的還是要尋解決困難的途徑、辦法,哪些是自己能辦的,哪些是需藉助他人的,在此提下去努經營,或可有成.

為了危急時刻不至於仰仗別人,曾國藩致部隊訓練,他要手將湘軍締造成為一支有膽有技、能征善戰的隊伍.

經過艱苦的訓練,湘軍素質迅速提高,逐漸成為一支士氣旺盛,能征善戰的隊伍,而曾國藩本人,也由一個儒生逐漸成為一名軍事家和"訓練之才."

一個要成大事的人,凡事都要艱苦經營,壯大自己的實,這樣就不致於在危急時刻,去依靠別人,看別人的臉,把自己的命運掌在他人的手中。記住:別人都靠不住,只有自己靠得住,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掌在自己的手中!

"功成退天之"

曾國藩語錄:然大位大權而兼享大名,自古曾有幾人能善其末路者?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,減去幾成,則晚節漸漸可以收場耳。

譯文:居高位手大權而又享有大名的人,自古以來曾有幾人能善其末路的呢?總須設法將權位二字推讓少許,減去幾成,才能保全晚節,才可以慢慢收場善終。

自古封建社會為臣子者立下不世之功,無不為君主所忌。據說在湘軍光復武漢時,咸豐帝一面高興,一面憂慮,說:"想不到曾國藩以一儒生,竟能做一番大事。"當時咸豐邊的一位大臣當即說:"曾國藩以侍郎開缺,與一鄉紳無異,自古英雄起於草莽間裡之間,豈不令人擔憂嗎?"

聽了這話,咸豐帝皺眉頭,沉良久,慨然嘆:"去了半個洪秀全,來了一個曾國藩!"當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,剛剛開始走下坡路,而曾國藩的聲威,也沒有像破天京以那樣如中天。看來如果不流勇退,所謂"飛盡.良弓藏;敵國破,謀臣亡;狡兔.走烹"的命運,曾國藩是很難避免的。

清軍江南大營被再度摧毀之,清朝營武裝基本垮臺,黃河以南再沒有什麼軍事量足以與太平軍抗衡,因而不得不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,依靠他鎮太平天國革命。

那拉氏上臺之,又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,讓他督辦四省軍務,負昔五位欽差大臣的職權,其目的不過是為了調他的積極,事權歸一,易於成功。

但是,自從軍雨花臺以來,曾國藩兄迅速擴軍,使曾國荃所屬由2萬餘人增至5萬人,曾國藩指揮的部隊由幾萬人擴大為12萬人,除於贛、皖厘金和數省協餉外,增闢粵釐和湖南東征厘金,這就使清政府不能不漸生疑懼,到這對它是一種潛在威脅。湘軍陷九滘洲,其蘇、杭各城相繼淪陷,清政府的這種覺與俱增,隱隱到自己的

最大威脅已不再是行將失敗的太平天國,而是手重兵、廣攬利權的曾國藩了。

從這時起,清政府對曾國藩的度就開始冷淡下來。其第一個表示,就是在曾國藩與沈葆楨爭餉時,有意偏袒沈葆楨,裁抑曾國藩。最雖然以船退款解決了曾國藩的乏餉

問題,但從此曾、沈不和,使清政府基本達到了分而治之的目的。與此同時,各省督也不像幾年那樣對他熱情支援了,江西爭釐,他省協餉解,就是明證。

清政府知,雖然湘軍總數有30萬人,僅曾國藩直接指揮的部隊就有12萬人,但內部派系複雜,各樹-幟,他的嫡系部隊亦不過只有曾國荃的5萬之眾。

所以,清政府就採取了兩方面的措施:一方面迅速提拔和積極扶植曾國藩部下的湘軍將領,使之與曾國藩地位相近,情疏遠,漸漸打破其從屬關係;清政府對曾國藩的部

下將和幕僚,如已經去的塔齊布、羅澤南、江忠源、胡林翼、李續賓、李續宜和當時尚在的左宗棠、李鴻章、沈葆楨、楊載福、劉佑等都實行拉攏和扶植政策,使他們漸漸與曾國藩分抗禮,甚至互相不和,以於控制和利用。而對於曾國藩的胞曾國荃則恰恰相反。1863年5月曾國荃升任浙江巡,雖仍在雨花臺辦理軍務,未去杭州赴任,亦本屬清政府的意旨,照例是可以單摺奏事的。曾國藩遂讓曾國荃自己上奏軍情,以好弓陷天京搶先報功。不料,奏摺剛到立遭批駁。清政府以其尚未赴巡任,不準單摺奏事,以如有軍務要事,仍報告曾國藩,由曾國藩奏報。曾國藩恐曾國荃心情抑鬱,言詞不遜,在奏摺中惹出禍來,特頗有見識的心幕僚趙烈文迅速赴雨花臺大營,專門負責草擬章奏諮察事項。

第68節:第六章 曾國藩的退之智(11)

曾國荃陷天京,當天夜裡就上奏報捷,心以為會受幾句讚揚,不料又挨當頭一。上諭指責曾國荃破城之晚間,不應立即返回雨花臺大營,以致讓千餘太平軍突圍.

語氣相當嚴厲。事情發生,曾國荃部下各將都埋怨趙烈文,以為是他起草的奏摺中有不當言詞引起的。趙烈文則認為,這與奏摺言詞無關,而完全是清政府節外生枝,有意苛,否則,杭州城破時陳炳文等lO多萬人突圍而去,左宗棠為何不受指責?幸好有人將李秀成调松蕭營,否則曾國荃更無法下臺。

但是,清政府並不就此了結,而是步步任毙,揪住不放。數,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,令曾國藩迅速查清,報明戶部,以備用。其嚴重的是,上諭中直接點了曾國荃的名,對他提出嚴重警告。上諭說:"曾國藩以儒臣從戎,歷年最久,戰功最多,自能慎終如始,永保勳名。惟所部堵將,自曾國荃以下,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,勿使

驟勝而驕,庶可承恩眷。"這無疑是說,曾國藩兄如不知忌,就難以"永保勳名","承恩眷"了。真是寥寥數語,暗伏殺機。

曾國藩有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歷史知識,熟悉歷代掌故,當然能品出這些話的味,掂出它的分量。何況,曾國荃確實非常驕傲,以為陷天京全是他一人的功勞。來曾

國藩對趙烈文說:"沅浦之金陵,幸而成功,皆歸功於己。餘常言:"汝雖才能,亦須讓一半與天。"彼恆不謂然。"因而,陷天京谴初,就成為曾國藩思想上最張的時期。他心裡很明,如何處理好同清政府的關係,已成為能否保持其權和地位的關健,而正確認識並擺脫自己目的這種政治處境,則是他面臨的迫切問題。

曾國荃在功名事業漸趨全盛的時候,還存有百尺竿頭更一步的心念,這與曾國藩的憂讒畏譏、常怕盈的想法,恰成強烈的對比。所以曾國藩在寫給曾國荃的信中,要曾國荃時時以此為戒,他自己更是瓣替痢行,切實實踐.他在這些地方看得破,認得清。所以他在一開始就有這種如臨淵、如履薄冰的戒懼心情了。

他在削平太平天國之,湘軍聲威達於極盛之時,毅然以"湘軍作戰年久,暮氣已"為理由,奏請裁湘軍歸鄉里,明表示無挾軍權以自重的度。至於湘軍的遣散,遠在克金陵之,曾國藩兄就曾經有所商討。而非曾國藩個人的最先主張。

裁軍最早的機,當在同治三年正月,金陵圍之,因為勝利在望,此時已可開始思考善問題。曾國藩在2月初2致曾國荃信中,確已透.曾國荃則表示速裁全裁,

也與當時鬱憤的心情有關,在曾國藩家書中皆可找到二人裁軍的藍圖與構想。

金陵克復之,鍾國荃堅辭任官,申請回籍休養,所部必需裁撤是自然之理。只是曾國荃先行回籍,而裁軍之事,則留與曾國藩料理。至少可見,湘軍之裁撤與曾國荃的引退

有密切關係。

(20 / 43)
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

左手曾國藩,右手胡雪巖

作者:趙月華 型別:魔法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